【大河财立方记者吴春波】蛇年春节前夕配资专家,兰考县三义寨乡白云山村,一排排白色温室大棚之下,已是春意盎然。
在大棚内部,一排排的番茄藤蔓上,一个个红色的水果番茄,像小小红灯笼一样挂在枝叶间,圆鼓鼓、红彤彤,煞是喜人。果农们把这些番茄摘下、挑选和装箱,准备运往全国各地的家庭餐桌。
1月27日,刚从大棚出来的白云山村党支部书记陈保超告诉大河财立方记者,目前村里种植的碱地番茄已经进入成熟期,由于碱地番茄皮薄多汁及三分酸、七分甜的独特口感,备受市场喜爱,15元一斤的批发价格依然供不应求。
“不少大棚的番茄成熟前夕,就已经被客户订购大半,如果没有提前预订,可能就无法在今年春节吃到白云山村的碱地番茄。”谈及火爆行情的原因,陈保超表示,关键是在碱性土壤上种出了好的产品,好产品随时都有市场需求。
而实际上,碱地番茄最初并非当地特产,而是陈保超和村民共同探寻乡村振兴之路的结果。
时间回到2017年,这一年6月,在外创业的陈保超毅然回到家乡白云山村,并在三个月后接棒老支书,成为村党支部书记,带领父老乡村一起探寻村民致富和乡村振兴之路。
结合当地土壤特点,陈保超多次向专家请教学习,并组织村“两委”成员和村民代表多次到山东寿光等地考察调研高效农业。后经反复论证,陈保超和乡亲们一致决定发展大棚经济,依托碱地特点种植番茄,推动实现兴业富民。
说干就干,白云山村在2018年就建成了第一批38座温室大棚,但由于担心效益不及预期,还需要10万元本金,当时村民们承包积极性并不高。陈保超介绍,党员起了带头作用,为了支持乡村发展,当年就有15名党员认领28座大棚。
“随着首批大棚番茄种植实现盈利,乡亲们认购大棚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。”陈保超介绍,2019年至2020年,白云山村相继建成二期、三期温室大棚,村民从一开始的“要我干”到后来的“我要干”,思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。
2020年,白云山村试种水果番茄并迅速推广,助推当地成为豫东最大的集中连片番茄种植基地。与此同时,当地番茄种植专业化分工逐步成型,成立了番茄交易市场,“合作社+农户+村集体”的发展模式日趋成熟,白云山碱地番茄也快速打出了名头。
此外,为进一步带动村民就业,白云山村还充分利用场地,引来4家企业入驻,让老百姓足不出村就能实现工厂就业。
随着乡村产业振兴落在了实处,白云山村“一宅变四园”人居环境改造顺利推进,白云书院获得重建,白云印象大舞台、乡村会客厅、民宿小院以及生态餐厅也相继建成,白云山村俨然成为兰考新时代新农村的一张亮丽名片。
展望2025年,陈保超表示,将带领村民将进一步提升碱地番茄品质配资专家,扩大白云山村碱地番茄品牌影响力,保障村民和集体收入增长,争当乡村振兴排头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