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多数新手经常困惑自己做错了什么。其实配资资深炒股,不是他们做错了什么,而是他们什么也没有做对,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。事实上,在交易一开始就必须在正确的时候做正确的事情。
回顾过去十年,中国经济曾面临楼市泡沫、金融加杠杆、地方政府债务等“灰犀牛”风险的考验,好在宏观调控如神来之笔,前两者已得到有效控制。现在随着我们化债计划的开展,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一旦被成功置换为显性债务,那中国经济体系的“钢筋铁骨”将更加坚不可摧。基本盘稳如泰山,我们便可蓄势待发。
当然,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也多次跟大家强调,我们的“财政宝库”远不止于此。产业政策、鼓励消费……这些“秘密武器”仍藏于暗处。而前段时间的降准、降息、释放信贷额度等等的“货币大礼包”事实上只是“前奏”,真正的“重头戏”还在后头。
现在2024年已经来到尾声,尤其值得重视的是,12月有几场重磅会议召开(政治局会议已开,后续会跟大家详细解析)。而现在无论是从中国经济发展,还是从中美博弈的视角分析,都到了需要有效刺激经济的关键时刻。
为什么说“有效刺激”呢?分析之前,大家可以先理解两个概念。
其一,“需求”不等于“需要”。
在经济学里,“需求”绝不是“需要”那么简单,它俩之间还差着个“购买力”的鸿沟。简单来说,贫富差距把社会一分为二。一边是有钱人,钱包鼓鼓,但一天到头来,肚子就那么大,三顿饭顶天了,再多的需要也装不下。而这边穷人呢,心中渴望万千,无奈囊中羞涩,只能望洋兴叹。所以,你就算使出浑身解数去刺激,到了某个临界点,社会的总需求还是会像泄了气的皮球,提不起劲儿来。为啥?根源就在“需要”与“购买力”的错位上。
其二,投资回报边际效应递减。
“创新周期”就像是产业的生命线,但与此同时,任何行业又都逃不过“投资回报边际效应递减”的魔咒。当资本如潮水般涌入某一领域,初期或许能带来显著的收益与增长。但随着市场逐渐饱和,问题也随之浮现。
一方面,随着同一产业内投资的不断增加,能够满足的客户数量逐渐逼近极限。这种需求的饱和构成了投资回报递减的第一重压力。另一方面,成本的攀升同样不容忽视。在同一产业内持续加大投入,往往意味着要面对更高的原材料成本、人力成本以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。这些因素的叠加,使得原本看似丰厚的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,直至逼近甚至跌破盈亏平衡点。此时,若仍盲目坚持原有路径,不思创新求变,那么“投的越多,亏的越多”便成为难以避免的现实。
大家清楚了这两个问题,就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强调“有效刺激”了。
现在上一轮技术革命的浪潮逐渐平息,甚至各细分领域也已经纷纷触及“投资回报边际递减”的暗礁,基于此,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严峻的现实:若想跳出这一困境,唯有触发新一轮的技术革命。否则,盲目追加投资只会加速利润的稀释,最终引发各种连锁反应。
但有人寄望于财富再分配,幻想通过调整资源分配格局来刺激有效需求。事实上,这不过是治标不治本的美好愿景。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,在于新产业的缺失。
诚然,通过刺激房市、股市的短期复苏,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民众在产业升级阵痛中的焦虑。但这种做法或许能暂时麻痹神经,却无力根治经济结构深层次的痼疾。
要真正打破这一僵局,关键还是在于要发掘并培育能够创造巨额利润的新产业。这不仅是国家层面的战略选择,也是全球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。
事实上,目前正处在创新周期的尾声,全球范围内的高利润机会变得稀缺,各国都面临着三大路径抉择:其一是咬紧牙关,集中资源于产业升级与新基建,但这一过程可能牺牲短期内的民生福祉;其二,采取拖延战术,以刺激消费为手段,暂避锋芒,寄希望于未来转机;其三,通过国际金融市场或贸易手段获取外部资源。
值得注意的是,现在多数区域性强国都倾向于选择第二条路径,以时间换空间。而美国则凭借其独特优势,采取了“拖延+外部汲取”的混合策略。唯独中国,几乎孤注一掷地选择了第一条最为艰难的道路。我们坚信只有推进产业升级,打造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产业,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发展瓶颈,为后续的社会财富再分配奠定基础。
从本质上来说,在全球经济寒冬来临之际,若无法扩大经济总量,民众的困境将如影随形。历史的教训也告诉我们,唯有通过一代人的艰苦奋斗与前瞻布局,才有机会在未来的创新周期中抢占先机。
回顾过去,那些仅满足于分配而非创造的经济体,最终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。以印度为例,改革开放初期,中印两国人均GDP相近,但印度因沉迷于财富再分配的短期政治利益,忽视了长期发展的根基。而如今呢?中印之间的经济差距已说明一切。
综合上述分析来看,现在我们面临的核心挑战已经非常清晰:如何在内需疲弱与外部压力交织之下,为企业找到生存与发展的空间?血拼产业升级这是必然的,但与此同时,现阶段企业也需要订单,也要活下去。
因此,点燃房股市场,让民众在实体经济寒冬中感受到金融市场的温暖,已经成为当下必须要做的事。所以在此关键的时刻,任何自我摧毁资产价格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,这无异于在战场上向自己的阵地开炮。
从这个角度来看,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出现之前,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这个“时间差”,通过人民币资产的财富效应,拉动内需,通过国产替代的订单,为企业提供生存的土壤。
总而言之,只要熬过最苦的几年,等我们的先进制造业能独步天下,那时我们也将拥有对外定价的话语权,成为全球市场规则的制定者。所以大家一定要清楚,我们强调稳住人民币资产,甚至适度拉升其价格配资资深炒股,这并非简单的经济手段,背后暗含的,还有关于重塑全球产业格局的考量。